作者(来源):阜阳现代职业学校 发布日期:2024-05-06 浏览次数:1254
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代码: 700206
制订专业组: 汽车专业组
制订时间: 2022年5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汽车运用与维修(700206)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表
序号 |
对应职业(岗位) |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
专业(技能)方向 |
1 |
汽车机械及电控系统维修 |
汽车维修工(四级) |
汽车机修 |
2 |
汽车电器维修 |
汽车维修电工 (四级) |
汽车电器维修 |
3 |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车辆技术评估 |
机动车维修质量检验员(从业资格证)、车辆技术评估员 (从业资格证) |
汽车性能检测 |
4 |
汽车维修业务接待 |
机动车维修业务接待员(从业资格证) |
汽车维修业务接待 |
说明: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 1 或 2 个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汽车运用与维修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汽车使用、维护、修理、检测、维修接待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3.吃苦耐劳,工作责任感强,工作执行力强。
4.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积极的职业竞争和服务的意识。
6.具有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与节能环保的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2.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空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钳工作业。
4.掌握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知识,能识读汽车电路图,并能进行简单电器零部件的检测。
5.能够阅读简单的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
6.能进行汽车维护作业。
7.能完成汽车发动机、手动变速器总成大修及部件检修。
8.能完成汽车制动系统、悬架转向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9.能完成汽车车身电器系统、空调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10.能完成汽车发动机电器及控制系统总成及部件检修。
11.具有制订和实施简单维修作业方案的能力,能分析、排除车辆常见的简单故障。
12.能对本人完成的维修作业内容进行维修质量检验和评价。
13.能通过语言表达使客户清楚维修作业的目的和为客户提供用车建议;能通过语言或书面表达方式就工作任务与合作人员或部门之间进行沟通。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
课程概况 |
||||
思想政治 |
学科核心素养 |
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课程目标 |
1. 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 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3. 坚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
|
|
4.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热爱伟大祖国,自觉弘扬和实践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精彩人生。 6. 具有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生监督的实践,提高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主要内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
6 |
36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8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8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6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
6 |
||||
踏上新征程共圆中国梦 |
2 |
||||
教学要求 |
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 2.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 认清自己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目标中的历史机遇与使命担当,以热爱祖国为立身之本、成才之 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健康成长、成才报国。 |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
课程目标 |
1. 具有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2.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积极生活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 3. 能够适应环境、应对挫折、把握机遇、勇于创新, 正确处理在生活、成长、学习和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增强调控情绪、自主自助和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4. 学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
||||
主要内容 |
时代导航 |
生涯筑梦 |
4 |
36 |
|
认识自我 |
健康成长 |
8 |
|||
立足专业 |
谋划发展 |
4 |
|||
和谐交往 |
快乐生活 |
8 |
|||
学会学习 |
终身受益 |
6 |
|||
规划生涯 |
放飞理想 |
6 |
|||
教学要求 |
结合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了解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的 |
|
|
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探寻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养成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
课程目标 |
1. 正确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国家以及人生发展的作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懂得职业道德对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的意义; 2.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和成才观,强化无论从事什么劳动和职业,都要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意识,确立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信念; 3. 了解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理解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4.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形成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5. 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社会,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6.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热心公益事业,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7. 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有序参与公共事务; 8. 乐于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
|||
主要内容 |
感悟道德力量 |
6 |
36 |
|
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
8 |
|||
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
4 |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4 |
|||
维护宪法尊严 |
4 |
|||
遵循法律规范 |
10 |
|||
教学要求 |
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我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能够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初步具备依法维权和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恪守道德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
|||
哲学与人生 |
||||
课程目标 |
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象,对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
|
主要内容 |
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 |
8 |
36 |
||||
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 |
10 |
|||||||
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 |
8 |
|||||||
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
10 |
|||||||
教学要求 |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
|||||||
课程名称 |
学科核心素养 |
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 传承与参与 |
||||||
语文 |
课程目标 |
1. 加强语言的感知、领会和情感体验,注重语言习得和感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2. 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具备适应学习与生活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3. 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比较、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 4. 学习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究语言现象与文学形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5.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 6. 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审美鉴赏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欣赏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初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并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7. 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8.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 传播与交流,感受现代产业文化,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
||||||
主要内容 |
基础模块 |
专题 1 语感与语言习得 |
9 |
144 |
198 |
|||
专题 2 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
18 |
|||||||
专题 3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
18 |
|||||||
专题 4 古代诗文选读 |
36 |
|
|
|
专题 5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 |
18 |
|
|
专题 6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
18 |
|||||
专题 7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
18 |
|||||
专题 8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
9 |
|||||
职业模块 |
专题 1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 |
27 |
54 |
|||
专题 2 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 |
18 |
|||||
专题 3 微写作 |
9 |
|||||
专题 4 科普作品选读 |
9 |
|||||
教学要求 |
1.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2. 整体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3. 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 4. 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 5. 提高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
|||||
课程名称 |
学科核心素养 |
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 数学抽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 |
||||
数学 |
课程目标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未来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在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
||||
主要内容 |
基础模块 |
基础知识 |
20 |
108 |
144 |
|
函数 |
46 |
|||||
几何与代数 |
30 |
|||||
概率与统计 |
12 |
|||||
拓展模块 |
基础知识 |
10 |
36 |
|||
函数 |
10 |
|||||
几何与代数 |
10 |
|||||
概率与统计 |
6 |
|||||
教学要求 |
1. 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 2. 突出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式 |
|
|
3. 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实践应用 4.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
|||
课程名称 |
学科核心素养 |
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 |
|||
英语 |
课程目标 |
1. 职场语言沟通目标:在日常英语的基础上,围绕职场相关主题,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 2. 思维差异感知目标:能理解英语在表达方式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能理解英语在逻辑论证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在了解中西思维差异的基础上,能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3. 跨文化理解目标: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能进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 4. 自主学习目标:能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能有效规划个人的学习,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
|||
主要内容 |
基础模块 |
主题 1:自我与他人 |
108 |
144 |
|
主题 2:学习与生活 |
|||||
主题 3:社会交往 |
|||||
主题 4:社会服务 |
|||||
主题 5:历史与文化 |
|||||
主题 6:科学与技术 |
|||||
主题 7:自然与环境 |
|||||
主题 8:可持续发展 |
|||||
职业模块 |
主题 1:求职应聘 |
36 |
|||
主题 2:职场礼仪 |
|||||
主题 3:职场服务 |
|||||
主题 4:设备操作 |
|||||
主题 5:技术应用 |
|||||
主题 6:职场安全 |
|||||
主题 7:危机应对 |
|||||
主题 8:职业规划 |
|||||
教学要求 |
1.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 2. 开展活动导向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3. 尊重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 4.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重视实践应用。 5.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
||||
课程名称 |
学科核心素养 |
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
历史 |
课程目标 |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能够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尝试搜集、整理、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 4.能够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判现实社会与职业发展中的问题。 5.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
主要内容 |
基础模块 |
中国历史 |
45 |
90 |
||
世界历史 |
27 |
|||||
拓展 模块 |
自主开发模块 |
|
||||
教学要求 |
1.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2. 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3. 注重历史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融合。 4.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
课程名称 |
学科核心素养 |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
||||
信息技术 |
课程目标 |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与规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不断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
||||
主要内容 |
基础模块 |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
16 |
108 |
144 |
|
网络应用 |
16 |
|||||
图文编辑 |
20 |
|||||
数据处理 |
18 |
|||||
程序设计入门 |
12 |
|||||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
16 |
|||||
信息安全基础 |
6 |
|||||
人工智能初步 |
4 |
|||||
拓展模块 |
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 |
|
36 |
|||
小型网络系统搭建 |
|
|||||
教学要求 |
1. 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 2. 立足岗位需求,培养信息能力。 3. 体现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实跳技能训练。 4. 创设数字化学习情境,强化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
|||||
课程名称 |
学科核心素养 |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 |
||||
体育与 健康 |
课程目标 |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以体育人,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掌握 1~2 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和与职业相关的健康安全知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
(二)专业(技能)课程
|
主要内容 |
基础模块 |
体能 |
一般体能 |
36 |
144 |
||
专项体能 |
||||||||
职业体能 |
||||||||
健康 教育 |
/ |
18 |
||||||
拓展模块 |
球类运动 |
45 |
||||||
田径类运动 |
45 |
|||||||
教学要求 |
1.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 2. 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3. 把握课程结构,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 4. 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体能教学实践针对性。 5. 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
课程名称 |
学科核心素养 |
艺术感知 审美判断 创意表达 文化理解 |
||||||
艺术 |
课程目标 |
通过课程学习,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掌握必备的艺术知识和表现技能。运用观赏、体验、联系、比较、讨论等方法, 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现,识别不同艺术的表现特征和风格特点,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艺术的风釆。 结合艺术情境,依据艺术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判断,丰富审美经验,增强审美理解,提高审美判断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塑造美好心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根据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运用特定媒介、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或方法进行创意表达,尝试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美化生活,具有创新意识与表现能力。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理解作品,认识文化与艺术的关 系。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
||||||
主要内容 |
基础模块 |
音乐鉴赏与实践 |
18 |
36 |
36 |
|||
美术鉴赏与实践 |
18 |
|||||||
教学要求 |
1.准确理解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2.深入分析艺术课程结构内容,加强课程衔接整合。 3.遵循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组织教学。 4.积极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
汽车文化 |
课程目标 |
通过汽车发展过程中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以及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介绍,使学生熟 悉相关的汽车知识,不仅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打下必要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爱好汽车,进 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 |
||||
主要内容 |
汽车发展史 |
6 |
36 |
|||
汽车造型文化 |
6 |
|||||
汽车名人文化 |
6 |
|||||
名车文化 |
12 |
|||||
赛车文化 |
6 |
|||||
教学要求 |
1.了解汽车新技术; 2.培养学生对未来汽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汽车新技术的应用(重点)。 未来汽车发展趋势(难点)。 |
|||||
机械制图 |
课程目标 |
1.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2.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 3.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4.能识读简单的装配图; 5.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 6.能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 |
|
|||
主要内容 |
对制图课的认识和学习要求 |
6 |
108 |
|
||
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
8 |
|||||
常用尺规绘图工具 |
6 |
|||||
常用几何图形画法 |
8 |
|||||
正投影法和视图 |
8 |
|||||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
8 |
|
|
基本体 |
8 |
|
轴测投影 |
8 |
|||
组合体 |
16 |
|||
图样画法 |
8 |
|||
标准件和齿轮 |
18 |
|||
零件图 |
6 |
|||
教学要求 |
1.初步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2.初步具备由图形想象物体、以图形表现物体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具备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制图技术和标准变化需要的能力。 |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
课程目标 |
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2.掌握发动机部件的功用、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发动机零部件的耗损形式、原因、检测与维修方法; 4.掌握发动机拆装、调试工艺知识; 5.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保养知识; 6.掌握发动机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
||
主要内容 |
汽车发动机总论 |
8 |
108 |
|
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 |
20 |
|||
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
10 |
|||
汽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 |
12 |
|||
柴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 |
8 |
|||
冷却系构造与维修 |
10 |
|||
润滑系的构造与维修 |
12 |
|||
发动机装配、调整与磨合 |
28 |
|
教学要求 |
1.会进行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 2.能熟练拆装发动机总成、零部件,正确判定其工作、使用状况; 3.能对曲柄连杆机构进行故障诊断与维修; 4.能对配气机构进行故障诊断与维修; 5.对汽油机燃油供给系进行故障诊断与维修; 6.能对柴油机燃油供给系进行故障诊断与维修; 7.能对冷却系进行故障诊断与维修; 8.会能进行发动机的组装与调试。 |
||
汽车机械基础 |
课程目标 |
1.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汽车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 2.具备正确识读汽车零件图的能力,对公差配合有一定的认识。 3.了解常用传动机构的结构、原理和液压传动相关知识。 4.掌握汽车中常见传动机构工作原理。 5.了解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使用特性、牌号,能正确选用各类油品、工作液。 |
||
主要内容 |
汽车零件图及装配图的识读 |
15 |
108
|
|
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知识 |
12 |
|||
汽车的运动及受力分析 |
28 |
|||
汽车常用机构的认识 |
31 |
|||
汽车维修工具、量具的使用 |
30 |
|||
教学要求 |
1.能够正确讲述汽车常用机构组成、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能对汽车常用机构的故障进行初步分析、处理的能力。 3.能正确使用汽车常用的工、量具。 |
|||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 |
课程目标 |
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和磁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工电子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电子元件,理解半导体元器件和低压控制电器的结构、特性及应用;能处理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电子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
||
主要内容 |
直流电路 |
10 |
108 |
|
正弦交流电路 |
12 |
|||
三相交流电路 |
12 |
|||
磁路与变压器 |
10 |
|||
交流电动机及控制 |
15 |
|||
低压电器和控制电路 |
15 |
|||
半导体器件及应用 |
12 |
|||
整流及稳压电路 |
10 |
|||
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
12 |
|||
教学要求 |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熟练使用常用的电器仪表,能阅读和分析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方框图。 |
|||
汽车电器设备 |
课程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掌握汽车电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及工作情况,能对各种检测仪器合理使用及规格的了解,注重分析各种常见故障及性能检测分析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主要内容 |
汽车电源系 |
20 |
168
288 |
汽车启动系 |
22 |
|||
汽车点火系统 |
22 |
|||
汽车照明、信号、仪表系统 |
24 |
|||
汽车辅助系统 |
24 |
|||
汽车空调系统汽车全车电路系统 |
28 |
|||
汽车全车电路系统 |
28 |
|||
教学要求 |
掌握汽车电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及故障诊断的能力。 正确、合理使用检测仪器,掌握汽车电器性能一般检测方法。
|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
课程目标 |
1.能够熟练掌握底盘各总成及零部件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相互间的连接关系; 2.深刻理解汽车底盘各机械部件、电器部件的作用; 3.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工作原理;
4.理解汽车传动、行驶、转向和制动的简单力学原理; 5.能够正确掌握各总成的拆装步骤,方法和技术要求; 6.能够对各零件、总成进行检验、调整、修理或更换; 7.能够熟悉常用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8.能够掌握排除汽车底盘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9.了解汽车底盘系统的发展方向。 |
||
主要内容 |
模块一 离合器 |
12 |
136 |
|
模块二手动变速器 |
23 |
|||
模块三 自动变速器 |
12 |
|||
模块四 万向传动装置 |
12 |
|||
模块五 驱动桥 |
20 |
|||
模块六汽车行驶系 |
16 |
|||
模块七 汽车转向系 |
29 |
|||
模块八 汽车 制动系 |
12 |
|||
教学要求 |
1.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2.具有独立制定计划并能完成任务的能力。 3.能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诊断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6.能够掌握安全生产规范。 |
|||
汽车空调维修 |
课程目标 |
1.掌握常见汽车空调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汽车空调的使用、维护及故障分析的知识。 3.了解汽车空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4.掌握汽车常用空调的拆装和检修方法。 |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专业教师要求
(1)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熟悉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经常要进行的典型工作任务;熟悉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工作流程,使用的各种工具、工作方法,以及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和环保、安全与经济性要求;能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所任课程的学习内容,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合理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实训场所、教学媒体、教师水平),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任务的设计、实施应与岗位一致;能够开发相应课程的校本教材、任务工单、任务指导书,制作教学课件,建设课程网站等相关教学资源;能够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工作过程评价。
(2)专业实践能力要求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企业下厂锻炼经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能清楚、准确的表述工作过程;具有较强的自学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熟悉岗位工作流程、组织形式;正确使用各种检测仪器、维修工具、设备。
2、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校企、校院的业务交流,根据上级安排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实践锻炼和岗位培训等途径,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使我校既能了解企业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1)培养专业带头人
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带领和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和培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主持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能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行业紧密联系,熟悉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负责本专业的整体建设规划;负责本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
(2)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根据上级文件安排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高校进修培训或下厂实践锻炼和岗位培训等措施继续培养6名“双师型”骨干教师。
(3)聘用行业专家
从高校、企业聘请2~5名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参与并指导专业建设。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并进行兼职教师再培训。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实习室
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备汽车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发动机电器与控制系统检修实训室、汽车车身电气设备检修实训室、汽车空调系统检修实训室、汽车维修中级工考证实训室、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场、汽车综合实训室等,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的名称及数量见下表。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
|
名称 |
数量(生均台套) |
||
1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 |
发动机总成及拆装翻转台架 |
1/5 |
发动机拆装工具 |
1/5 |
||
发动机维修常用量具 |
1/5 |
||
2 |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 |
自动变速器实训台架 |
1/8 |
机械转向系统及前桥实训台架 |
1/5 |
||
汽车 ABS 示教实训台架 |
1/40 |
||
3 |
汽车电气设备实训室 |
充电系统示教实训台架 |
1/40 |
起动系统示教实训台架 |
1/40 |
||
电控发动机实训台架 |
1/5 |
||
电控发动机传感器、执行器 |
1/5 |
||
气缸压力表 |
1/5 |
||
4 |
汽车整车实训室 |
实训轿车(可共用) |
1/5 |
汽车维修举升机 |
1/5 |
||
压缩空气站及管路系统 |
1/40 |
||
尾气排气设施 |
1/40 |
||
汽车定期维护常用工、量具 |
1/5 |
||
实训轿车(可共用) |
1/5 |
||
汽车四轮定位用举升机 |
1/40 |
||
四轮定位仪 |
1/40 |
||
制动试验台 |
1/40 |
||
动平衡机 |
1/40 |
||
5 |
汽车洗护实训室 |
六合一鼓 |
1/40 |
高压水枪 |
1/40 |
||
气泵 |
1/40 |
||
实训轿车 |
1/40 |
||
6 |
汽车涂装实训室 |
实训轿车 |
1/40 |
烤漆房 |
1/40 |
||
打磨房 |
1/40 |
||
调漆房 |
1/40 |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有阜阳中源丰田4S店、江淮汽车有限公司阜阳分公司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具备实训场地,设备配置能满足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现场教学和实训项目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
(三)教学资源
严格按规定选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到文字、图片、动画以及数字化视频和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学习问题。
(四)教学方法
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要求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创新课程教学。
建议通过典型项目设计教学项目,导入学习主题,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学习内容。以真实的产品为项目载体,充分考虑典型性、可操作性、适用性,且涵盖专业教学知识和岗位技能。
教学场景设计要求紧密联系企业实际,根据企业实际设置,按照实际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能力,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实际操作等手段,直观讲解教学重点要点。为配合教学,还要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比如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等。
(五)教学评价
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考核工作,共同制订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评价。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包括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的评价,权重可自行设计,各专项评价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分别为专业知识的评价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专业技能的评价主要采取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考核,以课程在企业生产实际中比较典型和常见的工作任务作为考核内容;关键能力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涉及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合作和创新等,涵盖出勤及仪容仪表、学习态度、计划可行性、工作态度与习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处理问题的及时性、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六)质量管理
建立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其技能水平,最终通过对口实习强化其能力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训、实习这两个关键环节的建设与完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综合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九、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技能;掌握汽车的结构、原理;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本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毕业之后,应该是具备基础职业素质,拥有专业知识和拓展技能的全面型人才。满足下列条件方可毕业:1.专业核心课程成绩合格;2.获得汽车维修工五级证书。